今天和大家聊聊一家“小而美”却又“大而强”的企业——JURCC广东捷威电子有限公司。可能很多人对“电容”这个词并不陌生,但很少有人会深究,这个藏在工业设备深处的小零件,究竟承载着多大的分量。在我看来,捷威电子的故事,正是中国制造业“于细微处见真章”的生动写照——不追风口、不贪捷径,只用二十余年的坚守,把一颗电容做到极致,成为无数工业企业最靠谱的“幕后伙伴”。
![20231121100021_1380121701[1].jpg](https://www.jurcc.com.cn/uploads/allimg/20240105/1-24010514541BE.jpg)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中国制造业正处在“野蛮生长”向“品质升级”转型的关键期。当时市场上的工业电容乱象丛生,要么是进口产品价格高得离谱,中小企业根本用不起;要么是劣质产品寿命短、故障多,一台生产线因为一颗电容失灵而停工半天的情况屡见不鲜。捷威电子的创始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入这个行业,他当时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:让中国企业用上“性价比高、质量过硬”的本土电容。这份“解决行业痛点”的初心,就像一颗种子,在东莞厚街这片制造业沃土上扎下了根,这就是捷威电子的起点。
很多人问,做电容看似技术门槛不高,为什么捷威能在二十多年里站稳脚跟,甚至成为新能源、通信、工业控制等高端领域的首选品牌?答案其实很简单:把别人不愿意花的功夫花透,把别人觉得没必要的标准做到极致。在捷威的生产基地里,我见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多么花哨的设备,而是贯穿生产全流程的“较真精神”。从原材料采购开始,他们就建立了近乎苛刻的筛选体系,每一批金属化聚丙烯膜、每一组引脚配件,都要经过三次以上的性能检测,不合格的原材料哪怕价格再低也绝不入库。有人说这样会增加成本,但捷威的团队始终认为:“省掉检测的成本,最终会用客户的信任来买单,这笔账不划算。”
在生产环节,捷威很早就摒弃了“人海战术”,投入巨资打造自动化生产线。但和很多企业追求“产能最大化”不同,捷威的自动化更多是为了“精度最大化”。比如在电容膜层涂覆环节,他们的设备能将膜层厚度误差控制在0.1微米以内,这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。而在成品检测阶段,每一颗电容都要经历“冰火两重天”的考验——在-40℃的低温箱和110℃的高温箱里各循环测试24小时,再经过5000次的振动冲击测试,只有全程稳定运行的产品,才能贴上“JURCC”的品牌标识。正是这种“对不合格产品零容忍”的态度,让捷威的电容在工业领域积累了极好的口碑,很多客户合作了十几年,从来没有因为电容质量问题产生过纠纷。
当然,制造业的坚守从来不是“墨守成规”,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。这些年,捷威电子最核心的战略就是“跟着客户需求走,提前半步做研发”。早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兴起时,捷威的研发团队就敏锐地察觉到,车载电容需要更高的耐温性、抗干扰性和更长的寿命。他们立刻组建专项小组,耗时三年,联合高校实验室反复攻关,最终推出了MPP85系列红壳电容,不仅耐温范围覆盖-40℃到110℃,还通过了汽车行业严苛的AEC-Q200认证。当很多同行还在追赶新能源赛道时,捷威已经成为多家头部车企的核心供应商,这就是“提前半步”的价值。
在捷威,我还看到了中国企业最宝贵的“共赢理念”。他们从不把客户当成“生意对象”,而是当成“成长伙伴”。有一次,一家做通信基站的客户遇到了电容抗干扰难题,基站在偏远地区频繁出现信号中断,排查后发现是电容无法抵御复杂的电磁环境。捷威的工程师二话不说,带着设备赶赴现场,驻扎了一个星期,不仅帮客户找到了问题根源,还专门定制了一款高抗干扰电容,彻底解决了客户的困扰。这种“急客户之所急”的服务精神,让捷威不仅赢得了订单,更赢得了长久的信任。
二十多年来,捷威电子从一家小作坊发展到拥有现代化生产基地、年产能超亿颗的行业标杆企业,从本土市场走向全球舞台,靠的从来不是运气,而是“客户第一、品质至上、创新为魂”的信念。在捷威的车间里,我看到墙上写着一句话:“做一颗让客户放心的电容,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。”这句话很朴素,但道出了制造业的本质——真正的强大,不是规模有多大、利润有多高,而是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成为别人离不开的伙伴。
如今,中国制造业正在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,捷威电子也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。他们不仅在新能源、工业控制等领域持续深耕,还在研发更适配800V高压平台、智能电网的新型电容,用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。我相信,这样一家坚守初心、精益求精的企业,未来一定会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JURCC广东捷威电子有限公司的信息,欢迎访问官网:www.jurcc.com.cn,也可以拨打联系电话:137-2998-6506(微信同号)。


